农药和肥料属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两大类别。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药的定义:农业上用来杀虫、杀菌、除草和杀灭有害动物,以及促进作物生长的药物的统称。肥料的定义:能供给养分使生物发育生长的物质。从两者定义来看,农药是以防治病虫草鼠达到农作物增产为目的,肥料是以提供养分促进作物增产为目的。农药的英文常写为“agricultural chemicals”,其实已含有肥料的涵义。
如果我们追溯到现代化学工业出现以前的传统农业生态系时期,我们祖先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药”和“肥”往往出于一处,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例如,公元前1世纪西汉年间,《氾胜之书》记载的“溲种法”,就是药、肥共为一体的实例。搜种法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博物馆、农业博物馆都有展示,英国学者约瑟翰在其史书中都详细表述。
溲种法是将一些动物骨头研碎,用水煮开,存放于露天,然后将动物的粪与之混合捣烂成稠糊状,并加进中草药附子,成为种子包衣剂。将种子拌入这种包衣剂,种子外面包着一层“附子骨粪层”。晾干后,再将包好的种子拌入包衣剂,经过几次轮番包裹,种子外面包着厚厚的一层附子骨粪层。种子经过此番处理后,长出的庄稼获得平常的10倍产量(原文意思),并有良好的防治病虫害的效果。1987-1988年闫万英教授曾就搜种法同现代种子各种处理方法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以文章《古代包衣技术处理种子的比较》发表在1989年第一期《农业考古》上,指出搜种法效果同益微(增产菌)相似,好于种衣剂、辛硫磷、多菌灵等现代种子消毒剂。
1976-1980年,北京农业大学陈延熙教授为了增强青年教师及学生对微生态学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们将马掌(即给马或骡子钉马蹄铁时,修割下来的马蹄胶骨)加水泡在缸中,成年累月在露天情况下日晒雨淋。经过发酵的马掌水,含有极其丰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用马掌水喷洒在黄瓜上,黄瓜长势健壮,增产效果10%以上,并且对黄瓜霜霉病防效在65%~85%之间。
溲种法和马掌水均提示了微生态现象及其深厚的内涵,也告诚人们药和肥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随着社会进步,有了现代化学工业,由于人为所致,才出现了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之分。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了人们的共识。人们在反思中体会到我们要追溯药与肥的同源性,积极开拓药肥事业,造福人类。其实人类生活中早有“药膳”、“药茶”、“食疗”等理念。酸模产业化中,提出“SOD保健养生生态园”工程就是出于此意。
药肥(Pesticide fertilizer)理念促进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统
一、生物肥料和化学肥料的统一、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统一。
药肥定义:调控植物个体微生态系,具有促生抗逆、防衰治病等作用效果的物质。
(1)药肥的微生态学基础。微生态学是指生物个体(人、动物、植物)是由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研究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功能、演替,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与生物个体微环境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在学科指导下的微生态调控是科学的实践,是科学的技术路线。微生态调控是指通过调节、控制寄主细胞组织、生理、微环境三者与目标微生物的关系来防治植物病害,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果我们的防治目标不光是植物病害,也包括化学的缺肥因子;调控措施不光是生物的,也包括化学、物理及其他生物措施,这样,我们用生物、化学、物理措施,调节生物个体微生态系,达到防治生物、化学、物理因素对生物的伤害。这时,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变成植物微生态调节剂调节植物个体微生态系,达到预期目标,而没有任何残留、污染问题。这样肥和药又走到一起了。这时才有可能实现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的统一。
(2)药肥的实例——益微。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调节植物个体微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改善品质、增强抗性的微生物制品。根据这个定义,微生物制品换成生物、化学、物理因子,通过调控植物个体微生态系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的微环境,达到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改善品质、增强抗性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陈延熙教授从内生共生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中筛选,选育出益微(增产菌)。“益微”是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微生态制剂的简称。它是内生共生菌,应该符合NY334—1998、NY335-1998、NY336-1998、NY337-1998的行业标准。到2005年止,益微在全国推广应用11亿亩,增产粮食165亿千克,新增产值165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30。
益微通过生态和生理作用既增产又防病,它真正通过微生态调控实现药肥作用。当然它目前不能完全取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
18095211234
18100958757
宁夏中宁县殷庄大社区D区2#商业楼104号
2137765422@qq.com